仁者都是这样做的吗,则不逾君之庭
公仪潜者,鲁人也,与子思为友。穆公因子思而致命,欲以为相。子思曰:“公仪子此所以不至也。君若饥渴待贤,纳用其谋,虽蔬食饮水,伋亦愿在下风。如以高官厚禄为钓饵,而无信用之心,公仪子智若鲁者,可也,不尔,则不逾君之庭。且臣不佞,又不能为君操竿下钓,以伤守节之士。”潜竟终身不屈。
【淳于髡(kun)曰:“先名实者,为人也;后名实者,自为也。夫子在三卿之中,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,仁者固如此乎?”孟子曰:“居下位,不以贤事不肖者,伯夷也;五就汤,五就桀者,伊尹也;不恶污君,不辞小官者,柳下惠也。三子者不同道,其趋一也。一者何也?曰,仁也。君子亦仁而已矣,何必同?”】
《金文诚〈孟子〉学习笔记526,12-6-2,告子章句下6-2》
古典文学原文赏析,本文由作者整理于互联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
淳于髡是齐国的名臣,他经常找孟子切磋一下看法。这次是孟子要辞职,他过来就是聊这个事。
【"鲁缪公之时,公仪子为政,子柳、子思为臣,鲁之削也滋甚,若是乎,贤者之无益于国也!"
淳于髡说:“如果以功名为急务,那是为了济世救民;如果轻视功名,那就退而独善其身。夫子您在位列三卿,上辅君王下济百姓的功名都没有建立,您现在却要辞职,仁者都是这样做的吗?”
曰:"虞不用百里奚而亡,秦穆公用之而霸。不用贤则亡,削何可得与?"】
孟子说:“您看到我离开的行为,却不知道我的内心,仁者之心是一样的,但是行为有不同。宁肯居于下位,也不事奉不肖之人,伯夷就是这样的人,是圣之清者;五次去找商汤,五次去找夏桀,不管谁做君王,都勇往直前,那是伊尹,圣之任者;不管当政的君王有多坏,就算小官也坚持做下去,不辞职,能做一点是一点,那就是柳下惠,圣之和者;三者的行为不同,志向的趋向是一样的。为什么说他们是一样的呢?因为,他们都有仁心。君子都有内在的仁心就行,行为上何必一样呢?”
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甲申日,冬月初六,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。
之前孟子还举过孔子的例子,该快就快,该慢就慢,可以处就处,可以仕则仕,随心所欲不逾矩,这是圣之时者。可见,行为上根本没必要趋同,内在的仁心一致就行。
公孙仪,名休。子柳、子思,都是鲁国的贤者。
【曰:“鲁缪公之时,公仪子为政,子柳、子思为臣,鲁之削也滋甚,若是乎,贤者之无益于国也!”曰:“虞不用百里奚而亡,秦穆公用之而霸。不用贤则亡,削何可得与?”】
上一节讲到,淳于髡讥讽孟子半途而退,是不仁义。孟子以伯夷、伊尹、柳下惠三位圣人为例反驳,三人形迹不同,但同于志意为仁,所以,进退不足以说明仁义与否,心迹却有忠厚之道。
本文由www.633.net-www633net必赢最新网址【Welcome】发布于文学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仁者都是这样做的吗,则不逾君之庭
关键词:
上一篇:干木富乎义,作古时候
下一篇:没有了